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是一种用于精确测量物体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以评定其表面粗糙程度的仪器。接下来,由
测量仪器回收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检测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触针式测量原理
仪器的测头带有一根很尖的触针,当触针在被测表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和压力移动时,被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会使触针产生上下位移。
这种位移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的大小与触针的位移量成正比。
仪器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和分析,zui终得到被测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如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轮廓zui大高度 Rz 等。
光学测量原理
光切法:利用光切原理,将一束平行光以一定角度投射到被测表面上,形成一个与被测表面相交的光切面。通过测量光切面上的轮廓来计算表面粗糙度。例如,借助显微镜观察光切面与被测表面相交的轮廓图像,测量其峰谷高度差等参数,进而得到表面粗糙度值。
干涉法: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将一束光分成两束,一束照射到被测表面,另一束作为参考光。两束光相遇时会产生干涉条纹,被测表面的微观起伏会导致干涉条纹的变形。通过分析干涉条纹的变化来计算表面粗糙度。这种方法精度较高,可用于测量非常光滑的表面。
散射法:当光照射到被测表面时,由于表面的粗糙度不同,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分布或散射角度等参数,来推断被测表面的粗糙度。散射法适用于对表面粗糙度进行快速、非接触式的测量,但精度相对较低。
电感测量原理
当触针在被测表面移动时,触针的位移会使传感器中的铁芯在电感线圈中产生相应的位移。
这会导致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感量的变化来确定触针的位移,进而计算出被测表面的粗糙度。
电感式测量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能够准确测量出微小的表面粗糙度变化。
不同原理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适用于不同的测量场景和被测对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